日前,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指出要明确省级创建机制,逐年淘汰住宅用地占比过高、有房地产化倾向的不实小镇,政府综合债务率超过100%的市县通过国有融资平台公司变相举债建设的风险小镇,以及特色不鲜明、产镇不融合、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小镇。此举意味着特色小镇有了明确的退出机制,以后特色小镇的建设与考核将更注重质量。
有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全国两批特色小镇试点403个,加上各地方创建的省级特色小镇,数量超2000个。一些旅游、文化、体育等不同主题的小镇开始崛起,为县域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譬如浙江的云栖小镇,聚集了一大批互联网科技企业,成为国内重要的大数据科技创业源地;冬奥会承办地之一的张家口崇礼冰雪小镇,借着大型赛事与地方特色,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冰雪产业。不少特色小镇在资源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产业安排,以市场化的方式成长起来,而这正是成功的特色小镇发展的基础。
不过,这几年特色小镇在发展过程中,因为概念不清、定位不准,出现了徒有其表、缺乏特色的现象。首先是发展雷同。一些特色小镇在规划建设上,没有独到的创意,只是拿别人现成的模板照猫画虎,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其次是急于求成。一些特色小镇项目为了早日看到成绩,大干快上、急于冒进,结果既不能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也无法建成真正有底蕴有内涵的小镇。
第三是产业开发不足。特色小镇需有产业驱动,没有产业就失去了血肉。不少特色小镇看起来外表光鲜,但实际上缺乏特色的产业支撑;或者即便有一些产业,也因为盲目引进、揠苗助长,并无深厚的产业基础。这就导致一些特色小镇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造成资源浪费。尤其值得警惕的是,特色小镇的房地产化苗头冒起。不少旅游小镇、健康养老小镇的建设,让一些房地产企业看到了开发机会。于是他们开始不遗余力建设商品房,特色小镇建设就成了房地产开发,失去了“特色”初衷。更严重的是,特色小镇失去了靠实体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得不偿失。
第四是市场机制不完善。当前绝大多数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是政企合作,但在一些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政府大包大揽的情况,政府与市场边界模糊,市场机制被扭曲。特色小镇建设应当坚持市场主导、自然发展,而不是靠政府的“拉郎配”。
特色小镇快速发展的几年,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概而言之,建成一个成功的特色小镇,关键靠的是耐心与决心,切忌浮躁与功利。本质上,特色小镇是一种高品质的生产生活综合体,是一项需要长期建设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产业制宜、因文化制宜的基本原则。靠短期的堆砌,建不成特色小镇;没有独特产业支撑,特色小镇行之不远;市场机制不完善,也无法成长出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结合点,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只有遵循规律、规范发展,目光长远、脚踏实地,才能打造好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机制“新而活”的宜业宜居宜游的特色小镇,培育高质量发展的小镇经济。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