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这里是冶金设备制造商达涅利的生产基地,而今在建的是天空之境产业广场,未来,这里将成为北京经开区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地。”天空之境产业广场项目现场工程师王铁东告诉小亦,当前该项目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正在进行机电安装、初装修及外立面幕墙封装,一天天加速“变身”。
天空之境的“前世今生”
王铁东口中的天空之境在2015年达涅利搬离后长期空置。如何让“沉睡”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2019年,这片土地由北京亦庄城市更新有限公司(简称城市更新公司)完成盘活回购,一年后便作为市区两级城市更新首批标杆示范项目,开展了以产业升级为核心的城市有机更新。
“‘产业是核,空间是壳’,对于该项目的改造,我们创新开展了‘工业上楼’的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城市更新公司相关负责人解释,即通过规划指标的精准投放,以拆除重建方式建设摩天工厂,推动产业生产上楼,打造北京经开区核心区产业空间新地标。
“腾龙换鸟”,就这样,原达涅利生产基地找到了新的“打开方式”。
聚焦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的定位,天空之境广场项目建设全面铺开。通过拆除重建方式,在2.1公顷用地上将建筑面积增加到9.8万平方米,拟建成北京经开区首个绿色智能国际化的摩天工厂,可服务多家进入成果转化阶段的高精尖企业生产。作为首个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业上楼项目,天空之境产业广场将以首层层高7.5米、标准层层高6米,楼板承重首层1吨/平方米、标准层800公斤/平方米的高标准厂房空间,叠加每层工艺设备空间及集中式危废暂存库,全面满足医疗器械企业特殊工艺需求。为解决工业上楼难题,园区配备4台高速客梯,6台3吨荷载大型货梯及11米×8米高规格设备吊装平台、大型卸货平台,确保每个企业单元享有独立人流、货流动线,实现整栋楼的高效运转。
“放管服”改革加速“变身”
这样的摩天工厂什么时候能够投入使用?“近两年的疫情对项目施工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但是我们的项目一直在高效推进中。”王铁东告诉小亦,这离不开北京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的“放管服”改革。从综合实施方案获批到开工证获取,项目前期的多项审批手续办理得十分顺利,为项目推动节省了不少时间。“以开工证为例,仅仅两天时间就办完了,按照以往项目经验,至少要半个月,而且手续非常繁杂。”王铁东表示,不仅仅是两天办理开工证,该项目还在规证办理完成后的八天内完成了开评标、总包监理合同签订等一系列手续,并快速攻坚通过了装配式建筑技术方案评审,为项目后续加快工程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项目原先只有一个北大门可以出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场地的周转利用。”王铁东说,“为解决这一问题,城市更新公司专门向北京经开区管委会申请了西侧的临时开口,并在获批后快速实施,为项目施工再添助力。”
在工期紧、任务重、施工场地狭小等影响因素下,为了有效缩短整体工期、提高生产效率,城市更新公司组织施工单位结合项目施工节点和实际情况,经多次讨论、桌面推演确定整体施工线和节奏,以“空间”换“时间”,将“串联”改“并联”,全面推行主体、外幕墙、装修、机电、地下室“全穿插”施工,大幅提升工程效率。
近10万平方米的建筑体量,开工仅一年时间,结构工程全部完工,二次结构及机电工程已完成过半……这是如何做到的?城市更新公司坚持“设计策划、招采策划、工程策划”三大先行一体化模式,细化时间节点,倒排项目计划,聚焦工作难点及要点,制定责任事项清单,建立“周例会、月联检、月简报”等一系列工作机制;严格执行“样板引路”制度,尤其是在幕墙样板实施中,反复筛选样板材料、优化细部节点,确保质效并进。
防疫生产双统筹
近日,小亦来到项目工地现场,看到塔吊挥舞、物流车忙进忙出、工人们埋头苦干……自端午假期之后,工地现场就忙碌起来,当前共有工人380余名。按照计划,今年年底该项目就可竣工验收,明年即可投入使用。
“现场人员流动性大、来源广泛、作业聚集,是疫情防控的重点领域和关键一环,在抢抓进度的同时也必须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王铁东告诉小亦。
如何筑牢这道疫情防控“安全网”?现场工人“两点一线”封闭管理,点对点专车运转,划分责任片区,将所有防控要求做好责任分解。为确保疫情防控各项要求落实到每个人、每个岗位,除了日常的巡查,项目工地还会采取不定期突击检查的方式进行督促。同时,项目分别建立人员信息、物资、核酸检测、车辆进出等关键信息台账,采取多群联动模式,及时跟踪汇总、动态掌握各类防疫基础信息。
王铁东说:“疫情防控一直是我们的重中之重,自项目开工以来,工地没有发生一例涉疫情况。”
一栋楼就是一个产业社区,一栋摩天工厂就是一个产业集群,今年年底,天空之境产业广场项目即将迎来蝶变。目前项目建设正在高效推进,招商工作同步开展,预计项目投入使用后,将陆续吸引20余家医疗器械企业入驻。
来源:北京亦庄